敕勒歌古诗朗读,《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敕勒歌古诗朗读。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NeWS。KEMaowANG.ORg。CN

  3.穹(qióng)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

  4见(xiàn):同“现”。

  <韵译>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评析>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文学常识>

  体裁:北朝民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者小传:

NeWS。KEMaowANG.ORg。CN

  北朝是指公元4——6世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政权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的总称。北朝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有许多民歌流传下来。这些民歌豪放爽朗、慷慨激昂、语言朴实、极富生活气息,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现存的北朝民歌大约有60多首,大都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用普通话读古诗,为什么会押韵

问题:历史各朝代的诗词,为什么今天用普通话读依然押韵?

敕勒歌古诗朗读,《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各朝代的官方语言的读音都有区别,那个时代各地的诗词作者为什么能写出今天用普通话读依然押韵的诗词?前言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敕勒歌古诗朗读,《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诗词我们读起来依然是押韵的,在讨论这个原因以前,我们先看看为什么有的诗词今天读起来”不押韵“

敕勒歌古诗朗读,《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一、不押韵的宋词上学的时候我就奇怪为什么苏轼《念奴娇赤壁》读起来这么别扭呢? 原因很简单,用普通朗读就是不押韵。

敕勒歌古诗朗读,《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我记得高晓松评价崔健,说崔健的一个本事很厉害,就是可以把任何不押韵的歌词唱得很“押韵”。我们先看看苏轼的这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 我那时候觉得岳飞比较厉害,因为满江红不但让人“壮怀激烈”,而且这首词读起来很押韵,比苏东坡的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满江红》其实苏轼的《念奴娇》和岳飞的《满江红》都押了同一个韵部,按照词韵是入声【第十八部】;唐宋人填词都是用诗韵,这些字如果按照诗韵是两个可以通押的邻韵:阙【入声六月】、【入声九屑】。

岳飞这首词很巧合的是,这首词的韵脚: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恰好都是ie或者ue的韵母,用普通话读起来还真挺押韵的。二、这些不押韵的古诗1、读音的变化

《敕勒歌》读起来就好像不押韵 :

NeWS。KEMaowANG.ORg。CN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翻译过来的少数母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后当然也是押韵的。这是一首换韵的古诗,隋唐以前的诗歌是以口语押韵。后来的人依据生活中的口音编制了韵书,这首诗前半首符合韵书的“马”韵,后半首押“阳”韵。七句诗有四个韵脚:

敕勒川,阴山下(h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cang)。风吹草低见牛羊(yang),第六句换韵。还有《登幽州台歌》也是马韵,韵脚是:者(zhǎ)、下(hǎ)。

NeWS。KEMaowANG.ORg。CN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zh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hǎ)!不要以为这种发音是老街猜测的,在今天很多地区的方言种,依然是这种读法。

2、押入声韵的古诗

刚才举例的两首词苏轼《念奴娇》、岳飞《满江红》是押入声韵,古诗中押入声韵的也多了去了。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普通话读起来也不押韵: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节选有趣的是,普通话里虽然这些入声字都消失了,但是西北和南方的很多方言还留有入声,他们读起古诗词来别有味道,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用某些方言读是押韵的。

三、为什么大多数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虽然有不少古诗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但是读起来押韵的还是占大多数。

这就需要感谢那些编制韵书的人了。自从隋朝人(早一点的魏晋时期也有一些影响不大的韵书)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韵书以后,诗人作诗一直延续着使用韵书的传统。

古人科举考试以官方韵书为标准,考诗赋的时候,押韵和平仄都要依照韵书,否则被称之为落韵,如果落韵可能因此出局或者降级录取。因此读书人对于押韵绝对不能犯糊涂,例如唐朝钱起试帖诗《湘灵鼓瑟》,通篇押【青】韵,一字不错: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韵书从隋朝《切韵》延续下来,与生活中的语音越来越有差距。因此对于古人来说,背韵书也是一件苦差事,作诗时搞不好就落韵。前几天老街写过一篇 《“状元郎”被诗韵绊倒 曹雪芹马失前蹄 什么是该死十三元?》,即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落韵出律的诗。

甚至清朝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依然要按照平水韵(清朝改编为佩文诗韵),下面是一首五言八韵16句的试帖诗, 《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其中第十句,歌能斗雪儿,“儿”普通话发er, 今天还有不少地方方言发ni、yi,这就是近似于古音的发音。倒数第二句,幽情烦鼓吹,吹,这里是名词发仄声,与今天的一声也不同,这也是古韵书的发音。这首诗其他的字我们读起来都比较符合今天的普通话了。

NeWS。KEMaowANG.ORg。CN

结语我们今天读诗依旧押韵,是因为传统文化没有被割裂,咱们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古国。

因为我们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所以无论什么时代,我们屡次折服和融合外来文化。

从古诗词上就能看出来,元朝人来了,不管你说哪门子蒙古语,诗人们依旧用平水韵作诗;满族人来了,也不管你说哪门子满语,诗人们还是用平水韵作诗。甚至元朝的蒙古族诗人、清朝的满族诗人都学会了用平水韵作诗,例如金国皇帝完颜亮、清朝才子纳兰容若等。

隋唐以来,历朝历代诗歌都坚持使用传统韵书 ,没有脱离传统音韵系统,一直传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还能够阅读古诗文,应该感谢那些坚持的人,希望这种传统不要从我们这一代断裂。

@老街味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