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夜,《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李煜是有高度艺术修养的词人,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春花秋月夜。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庭享乐生活,后期则主要写国破家亡,兴衰巨变之后的悲凉处境及个人愁怨,调子低沉。他的词突破了"花间派"的狭窄范围,开拓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写感情的能力,语言洗炼,纯用白描,对后代影响很大。从李煜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终于争得了与古典诗诗歌一同发展,一齐受到重视的地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neWs.kemAoWAng.OrG。CN

l,《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调原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

neWs.kemAoWAng.OrG。CN

2,何时了:面对春花秋月,禁不住要引起对过去欢乐生活的回想,而因怕见花月,故说"何时了"。

3,雕栏玉砌:指宫殿。这是说江山依旧。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4,朱颜改:物是人非,作者自伤形容憔悴。

5,问君句:假设的用语。又作"许"。

【说明】

本篇是他广泛流传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由帝王变为阶下之囚所引起无限悲愁,反映了他对失去了的天堂无限眷恋以及面对残酷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词中写到了"往事"和"故国"。"往事"包括了"四十年来家国"(见巜破阵子》)指南唐开国至灭亡后的时间:"故国",即"三千里地山河(同上),南唐有三十五州之地,在五代时号称大国。李煜感受最深的则是他失去了在"雕栏玉砌"中活动的小皇帝的生活。"春花秋月",无限美好:花前月下,有过多少"往事",但是,从此再也不愿目睹春花秋月了,怕的是会由此而引起"不堪回首"的烦忧。怕,但却免不了要回首。失去了的"故国"也依然要沉浸在月明之中。这说明,诗人对"往事"、对"故国"的回忆之情是无法剪断的。下片承前。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想下去的为好。想到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红颜衰老,于是亡国哀愁袭上心头。诗人先以设问句提出质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随之又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回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朴素清新、自然贴切的比喻,它是创造性的。作者根据切身体会,把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客观具体形象。它把读者原来无法捉摸的哀愁,转化成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从"一江春水",可以体会到作者哀愁的深广:从"向东流"可以体会到哀愁的悠久绵长,无尽无休。这一句既写出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了时间的长度。确实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一语胜人千百"。至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煜词的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这是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句。全诗如下:

neWs.kemAoWAng.OrG。CN

春花秋月夜,《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青山隐隐水迢迢,

春花秋月夜,《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秋尽江南草木凋。

春花秋月夜,《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二十四桥明月夜,

春花秋月夜,《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玉人何处教吹箫。

neWs.kemAoWAng.OrG。CN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neWs.kemAoWAng.OrG。CN

关于二十四桥的说法不一,文中图片是扬州后来修建的二十四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