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谢谢邀请。说到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我国有多处“六尺巷”、“三尺巷”,比较有名的是桐城的六尺巷。说到桐城的六尺巷,就不得不说下康熙年间的一个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newS。KEMaowANg。orG.CN

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年,吴家建房子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于是便告到了县衙门。因为张家和吴家都是非富即贵,县官左右为难,谁都不敢得罪,所以迟迟不能判决。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张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张英,希望张宰相给家人撑腰。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在家书上赋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

张家人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人本以为张家有权有势,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没想到张家不但没有仗势欺人,而且还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被张家的大度所感动,于是也像张家一样让出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后来的六尺巷。

newS。KEMaowANg。orG.CN

虽然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但最早出现六尺巷故事的是却是姚莹之孙姚永朴所著《旧闻随笔》中。该书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六尺巷。这便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此后,民国版的《桐城县志略》以及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桐城县志》《桐城文化志》、《桐城文物志》等书中关于六尺巷的记载,基本都沿用了姚永朴的记载。

姚永朴先生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故事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的精神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谦让、以和为贵精神,它的“宽”并不是宽在巷子的“六尺”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上。

历史上的六尺巷真的存在吗

“六尺巷”是安徽桐城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是真实存在的。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会感受到传统的美德教育,感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境。

newS。KEMaowANg。orG.CN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也就是市区西环路张英宰相府内,全长100米,宽两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六尺巷为南北走向,南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府邸,北边是吴氏家的宅院。

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吗什么感受

有人可能要说了,一个两米宽的胡同,有什么可看的呢?如果你了解了其中的故事,你就会兴致盎然。

形成六尺巷的的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在康熙年间以前,还没有六尺巷,也许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形成六尺巷是在张英当上宰相以后。

newS。KEMaowANg。orG.CN

张英是清朝著名的大臣,历康、雍、乾三代元老,是张廷玉的父亲。张家在桐城有父子双宰相之称,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

形成六尺巷是张英的邻居吴家翻盖旧宅院引起的,吴家和张家宅院相邻有一条小过道,吴家在翻盖宅院的时候,打算挤占过道一尺,张英的后人自然不干,如果吴家挤占过道,两家出行都不方便了,本来过道就窄,吴家再侵占一尺不更窄了吗?

再说过道是吴家和张家的共同走道,吴家侵占于情于理说不通。

张英的后人就给张英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说吴家翻盖房子的时候侵占了过道,咱不能让吴家欺负!张英接到信后陷入了沉思,心想:“邻家壁舍,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打官司,两家就会搞得像仇人一样”。

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张英很大度,并没有得理不让人,也不想让家人们凭借自己的权势欺负别人。于是就回了一封信,大意是教育孩子们要礼让在先 ,同时附上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newS。KEMaowANg。orG.CN

意思很明显,为了一尺地争来争去的显得格调不高,吴家不是挤占一尺吗?让他三尺,咱往后退,不给他争。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苦短,何必陷入纠纷。

长城还在,秦始皇早已作古,别想不开。

家人们通过张英的教育,把院墙往回退让了三尺。吴家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一看张家不仗势欺人,还礼让三分,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也退出三尺。

这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道理,如果“针尖对麦芒”,两家可能就为一条过道纠缠不清,耗去太多的精力。

两家经过礼让,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两家出行比之前更方便了,关系也更融洽了,从此以后六尺巷就成了教育人们礼让的旅游景点。

现在六尺巷巷口两端都立着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到这里旅游的人们深受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