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 使南渡之后的东晋王朝统治得到了稳定风声鹤唳是什么意思,南北分治形成事实。该事件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内容多有取舍,但是“风声鹤唳”场景的描写却为历代编者和文人津津乐道并不断渲染。
鹤,水鸟名,似鹄,長颈高脚,丹顶白身,颈翅有黑;唳:叫声,鹤常以夜半鸣叫,声闻八九里。
“风声鹤唳”的具体夸张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败退的军队对于任何声音都非常敏感、恐惧。
这个成语最初在南朝齐时编撰的史籍中出现,后来被唐代编写的《晋书•谢玄传》所采用:“……(符)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晋兵)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NewS。KeMAoWAnG.OrG.cN再看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七:“……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清代杜纲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南朝秘史》第一卷则有了更加细腻的描述:“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入寇,发兵八十七万,前临淝水,旗鼓相望,千里不绝,举朝大恐。(谢)安不动声色,命谢玄、谢石率兵八万拒之。将士奋勇,大败秦师。死者蔽野,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将至,心胆俱裂。”
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就叫“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