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感谢题主提问的用苦良心,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高兴参与回答孟子滕文公下。个人理解题主提问的初衷,除了两个成语的解释,还有两个成语结合后形成的一个真实效果。也可以说受“贫贱不移”的启迪或熏染,才有了后来“木人石心”的故事效果。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News.KeMaowANg。orG。cN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News.KeMaowANg。orG。cN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闲话少说,继续领会词意。两个成语分别牵涉到,一个是春秋战国的学者,一个是西晋时期的名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演化的单独成语“贫贱不移”,其意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之根本。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孟子滕文公下,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于是就有了后来出自《晋书》〈隐逸列传·夏统〉中发生在西晋时代名士身上的故事。“木人石心”的成语解释是,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说的是名士夏统面对当朝太尉贾充权势的威逼以及花天酒地间美女的诱惑,看到如此这般竟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无奈的说:“真是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老漁认为,题主在提问中将成语:“贫贱不移,木人石心”两个成语故事的结合,演绎的由最初“贫贱不移”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的理论,发展到“木人石心”的真实再现或实践形成。

应该说两个成语的结合组成的故事,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作用,这也是提问者最初的设想吧。(图片来自网络)

《孟子滕文公下 》中孟子阐述了怎么样的主张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 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 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 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 金声玉振的声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