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凿壁偷光是不是真的?)
经常有短视频博主把写悯农的李绅和凿壁偷光的匡衡放在一起,作为名不副实的反面典型。李绅写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困苦,却自己生活豪奢为官残暴,匡衡小时努力学习,成为宰相后却非法扩大封地,最终被贬。
李绅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匡衡真的差到和李绅并列吗?
我看未必。
先聊聊凿壁偷光。故事梗概是:匡衡家贫,世代务农,没有钱买书只能借书来读,可是白天要忙着种地,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能看会书,这让匡衡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匡衡发现墙壁上透过一点光,那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挖了墙洞,借着穿过墙的灯光努力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NEWS.KemaOWAng.oRG。cn这件事是真的吗?
故事源自《西京杂记》卷二,相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抄录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既然是小说集,那么这件事就有夸大和虚构的成分,但是这本书又很有特色。《西京杂记》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这本书是魏徵所编,是实打实的正史,而且《西京杂记》在文献界的地位很高。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之为“摭采繁富,取材不竭”,据统计《四库全书》中涉及《西京杂记》的地方多达5000多处,此书也是首次记录七夕乞巧节风俗习惯的书。
因此,从故事源头来说,我们很难判断凿壁偷光的真实性
,毕竟这本书中记载有真有假,那么从其他角度能不能分析一下呢?唉,你别说,还真有,莫急,听醉哥娓娓道来。
匡衡是哪里人?西汉东海郡承县人,搁到现在就是山东枣庄人士,当然名人故里争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成语,一分为二,一是凿壁,一是偷光。
NEWS.KemaOWAng.oRG。cn凿壁的可能性大不大?
NEWS.KemaOWAng.oRG。cn不大!
山东农村从古到今基本上都是自建房屋,最近的邻居也要几十米开外,不会共用一面墙,也就是说,即便你隔壁有人那也是一家人,你把自己家的墙凿个洞偷光,你直接串门过去好不好?
再看偷光
古代的蜡烛并没有像现在这么低价普及,可以说在汉朝是奢侈品,《西京杂记》中记载,南越向大汉进贡的贡品中就有蜡烛,而蜡烛也常作为赏赐给有功劳王侯一级的官员。西晋时,石崇王恺斗富,石崇不服王恺糖水洗锅,于是就用蜡烛当柴火烧,可以看出这已经是顶级财富圈斗富的利器了。假如隔壁的邻居蜡烛众多,可见财力雄厚,那么何必与家贫的匡衡作邻居呢?
说不定人家就是有蜡烛呢?有点道理,我们换个思路。
NEWS.KemaOWAng.oRG。cn古代的蜡烛是由动物油脂制作而成,而且燃烧强度不如现在的蜡烛,而且灯芯也不现在这种绒绳,而是苴麻子等硬纤维构成。到了唐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时候,虽然有了麻绳灯芯,蜡烛旁边也要守着人去剪烛,相当麻烦。如果匡衡想要读书,两个办法,一个是邻居家燃了很多蜡烛,这样光源才充足,要么就少数几根,恰好就在匡衡的墙洞附近。
总之,匡衡真的像凿壁偷光是不太现实,反而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比较实际。
那么匡衡是个怎样的人?是不是真的像营销号中说的那样不堪呢?
《西京杂记》记录的这件事情,从侧面证明了匡衡的确是个好学的人,从史料上看,匡衡字稚圭(PS:有没有看剑来的朋友,嘻嘻),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官至宰相。汉朝为明经取仕,像匡衡的前任宰相韦玄成就是明经入仕,与精研各大儒经的韦玄成不同,匡衡偏好《诗经》,已经精研到无出其右的地步。汉朝精通一门就可以考试做官了,但是匡衡不是很顺利,前后考了9次,才以丙级入仕。
起点不高,但是良才逢将,马遇伯乐。顶头上司汉元帝尤其喜欢诗经,加上匡衡总能提出精深的见解,于是一路高升,从丙级文学卒史一路做到光禄大夫御史大夫,韦玄成病逝之后成了继任宰相。到这里就响应了后世的评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
无暇美玉难寻,匡衡被人诟病的主要是两件事。
第一件,汉元帝后期宠幸中书令石显,匡衡身为当朝首富没敢进言,反而阿谀奉承。元帝去世,成帝继位,石显的后台一倒,匡衡就跳出来举报。后世两种看法,一种是匡衡为民除害,匡扶社稷,另外一种就是认为他没有挺身而出,后来的行为是政治投机。
这件事虽有明哲保身之嫌,但是我不认为有错。好猎手也要等待时机,如果直言进谏说不定是没办成,命先没了。
第二件,是与同僚有隙,被举报多侵占了封地,被贬为庶民。这件事得联系一下历史,首先,匡衡在汉元帝后期被封为乐安侯,封地有三十一万亩,然而郡图有误,多占了四万亩,我觉得匡衡知道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匡衡有个好儿子。
NEWS.KemaOWAng.oRG。cn《汉书》中记载: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翻译过来就是,匡衡的儿子匡昌是汉朝的越骑校尉醉酒杀了人,被抓进了监狱,越骑校尉里的哥们看不下去了,和匡昌的弟弟一合计,咱们劫狱吧,显然没有成功。匡衡知道后,脱去官帽光脚待罪,天子没有追究他的责任,直到后来侵犯土地才被贬为庶民。
从这句话来看,很显然两件事的叠加,天子震怒,匡衡从至高位跌下,侵占土地的事极有可能与这两个儿子有关。匡衡本身是个勤奋好学敢于进谏的人,但是在教育这个儿子上,看来是失败的。
总的来看,匡衡虽然有缺点,但是并不是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起码比李绅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