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累枯燥新人难继!渔船“掌舵人”年过半百者超九成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峰期,红岛有捕捞渔船、养殖船1000多艘,如今只剩下400多艘,其中,出海捕捞的船只是70多艘。数量减少的同时,船长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50岁以上的船长占比超过了9成,年纪最大的已经68岁,最年轻的船长也要40多岁。年轻人不愿意干,过了60岁的老渔民,也逐渐因为体力跟不上选择告别大海,开始转换别的工作。

记者调查了解到,不仅是船长,出海打鱼的船员同样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比不到五分之一。50岁到60岁之间的,成为占比人数最多的人。相比于大海上枯燥、繁重的体力活,送外卖、送快递这些时间相对自由,工资收入也不错的行业,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新船下海

一条船近300万,回本至少二三年

5月4日早晨8时许,借助上涨的潮水,刘方勋春天定制的渔船驶入了红岛西大洋码头。今年46岁的刘方勋,从1993年下海开始,已经在海上工作了快30年。加上这一艘新建的船,目前一共有两艘渔船。在红岛,算是发展比较好的渔民。

去年,原来的木头船服役到期,他一狠心,前后投入近300万购买了这艘新的铁船。刘方勋说,现在政府提倡逐步更换抗风能力更强的铁船,但是造价也更高。他开玩笑地说,这笔钱可以在周边买上一栋别墅,安稳地躺在家里喝茶看报了。

“不投入肯定没有大发展,这也让自己担负了很大压力,”他坦言,这艘船长度达到34米左右,700马力,是红岛街道最大的船之一。还有一艘渔船,马力跟它一样大。跟原来的木头船相比,新船的仓库至少是原来的三倍,出海一趟,能捕捞的渔获更多,总体来看,肯定新船的效益更好一些。

谈及投入,刘方勋坦言,心里也是有喜有忧,主要是现在“门槛”越来越高,运气好的话,两三年能挣回本钱,运气不好,说不定得五六年。出海打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一些老渔民在旧的渔船退役后,也跟着一起放弃了打鱼生涯。

刘方勋住在红岛街道邵哥庄社区,祖孙三代都靠打鱼为生。他初中毕业后,便跟着父亲一起出海,从最简单的撒网、开船学起,一步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船。

刚开始的时候,跟别人合伙打鱼,共用一艘船。“当时就梦想着自己拥有一条船,收益也更高一些,”在海上奋斗了6年以后的刘方勋,1999年买了人生中第一艘船。渔船长度不到四米,动力也不大,只有60马力,总价8万左右,现在看,基本上算是出海打鱼最小的渔船了,但在当时也一笔不小的投入。“跟现在相比,当时的渔船条件太简陋了,渔船也就三四米,基本上就是一两个人能上去。“刘方勋说道。

就是凭借这一艘小船,刘方勋在大海上谋生。加上当时渔业资源丰富,家里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休渔期,渔船都已经回港靠岸

出海费用高,一趟下来近3万

刘方勋说,以前出海打鱼主要看渔船能跑多远,现在要规范了很多。目前,渔业主管部门都划定了作业区,必须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捕捞。他的捕捞区在潮连岛以南十几海里的范围,各种鱼类资源也算比较丰富。有时候出海七八天,就能拉回满满一船海鲜。

现在的捕捞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出海作业时间不确定。为了保障安全,如果超过8级风,一般的渔船都要回港避风。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有10多天没有办法出海干活。赶上台风过境前后,基本上只能在家休息。对于渔船而言,减少了意外的风险,人身安全更有保障。

出海打鱼效益最好的时候,基本上是每年9月1号开海后的三个月。经过4个月的休养生息,鱼类资源变得丰富,天气条件也比较好,出海的渔船很快就能满载而归。这也是他们一年收获的最好季节,如果在大海里生产的话,一天两三千元,一个月毛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不过,出海一趟费用也不低,人工加上油费等,差不多近3万。

到了冬天,气温下降以后,海上更加寒冷,也不适合出海,他们会休息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收入会少一些,一个月也就两三万元,比船员能多一些。但是,工人不能每年只跟着你干三个月,要不然第二年找不到船员了。

刘方勋说,作为船长,身上的责任肯定要更重一些,具体去哪、怎么撒网,这些都是自己说了算。但是,收货怎么样,就要船长承担风险。

海里的鱼跟候鸟一样,分为不同的时节,各种鱼都有洄游的时间跟地点。他从父亲那里学习掌握了这些知识,大概十几种主要的鱼类,他都能掌握个差不多。但是,再有经验的老船长,面对茫茫大海,也会有未知的时候。有时候遇到风浪天气,海里的鱼不活跃,撒下的渔网就可能收货很少。最少的一次,出海十多天,只打到了一千斤鱼,还不够出海的油费。

工人正在检修新船

船员青黄不接,工资十年翻了五六倍

5月4日,记者在红岛西大洋码头采访时,多位船长向记者抱怨,现在船员的费用越来越高,虽说是船长,有时候自己觉得是在给船员打工。

船长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左右,一名船员出海每个月只需要几百元。2015年前后,一个月两三千元也可以雇到好的船员。现在,这个价格也翻了五六倍。一方面用工越来越规范,另外一方面船员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现在出海打鱼的,基本上都是跟他们这个年纪,五六十岁的居多,30多岁的占比也就五分之一左右。

能吃苦、有经验的船员越来越少,船长们不得不开高价抢人。好船员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现在一个月差不多一万六七。加上保险等各种费用,一个月差不多需要两万元。

不仅如此,现在想买一艘渔船,门槛也是越来越高。跟原来的木船相比,现在的铁皮船在性能、设备等各方面都要好很多,而且仓库也大,能装的鱼也更多。同样是在一片海域,肯定是大船更占优势,捕捞的更多。

另外一方面,大船的抗风浪能力强,安全系数也更高,相关政府部门也是积极支持渔民更换大船。从各方面来说,更快更好的渔船是将来的趋势。但是,这里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新船开进港口

60岁成门槛,大多选择卖船退海

今年已经63岁的老刘,在2018年就结束了海上打鱼生涯,将原来的渔船卖掉。作为在渔村长大的人,他从20岁左右跟着长辈出海,干了30多年。

老刘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们小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就选择了出海打鱼。其实,他跟很多普通人一样,也有点晕船。只不过常年的海上生涯,慢慢习惯了而已。

“一般干到60岁左右,都干不动了,基本上就选择从海上退出来了,”老刘说,主要是体力跟不上了。出海打鱼是个苦活、累活,平时出去一趟,在海上至少十多天。从撒网、收鱼等等,一天也得10多个小时。这些劳动全是体力活,他们这些老渔民,手上都是满满的老茧。在海上干活不比陆地,躺在船里也是风吹日晒。风浪小点还好,风浪大了基本上休息不好。

另外,出海打鱼也得忍受寂寞。茫茫大海,一艘小船飘荡在海上。以前渔船的马力小,光是回码头就得十多个小时。他们几个人需要在船上待十多天,每天重复劳动。不仅如此,家里更是照看不上。海上通讯也不方便,即使家里有事,也没办法赶回来。此前,上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都是妻子一个人在家忙活。

这两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也已经成家立业,需要他们帮忙照看孙子。于是,他就将渔船卖掉,在附近的造船厂找了一份工作。老刘说,现在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些,他主要是负责木船的制造,最近这两年也没有太多的生意,主要是现在大力倡导更耐用的铁皮船,再加上渔船的数量并不多,每个月也就几千元收入。

如何看待年轻的渔民越来越少?老刘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选择,靠海吃海,只能跟着祖辈们出海。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上过大学,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了各种各样好的工作。而且,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也不错,干不干渔民都挺好。

查看新船

70多艘渔船50岁以上的超9成

记者从红岛街道办了解到,目前辖区总共有400多艘渔船,其中出海捕捞的渔船大概有70多艘。其中,开船的船长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只有不到5人,最年轻的也得40多岁。船长存在普遍年龄较大的情况,60岁以上也有,但是并不多。出海打鱼还是一个比较辛苦劳累的体力活,超过60岁,慢慢体力就跟不上了,出海也会面对更多的风险。

不仅如此,渔船的数量也在减少。刘方勋说,最明显的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可以选择的工作更多了,有些人干脆把渔船卖了去打工。另外一方面,一些船长年纪大体力跟不上,或者是渔船到了使用年限,不愿意再投入,干脆就转了行。

2015年前后,红岛出海捕捞的渔船有100多艘,高峰期是1995年前后,当时很多渔民购买了渔船,增加了出海渔船的数量,这也是渔村最繁忙的时候。2008年左右,300马力的木头渔船就得六七十万,六七个船员,现在的船员,大部分都是从本地招的。

在崂山王哥庄的港东鱼码头,船长王先生说,他们这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这两年社区经济发展很好,很多人都不再出海打鱼。即使还有渔船,也是在近海捕捞一些小鱼小虾,很多人都选择回家开农家宴、民宿等,年轻人就更不愿意吃这个苦。

记者手记:

传统的渔村,靠海吃海,许多传统的渔民跟着祖辈的道路出海打鱼谋生。而随着生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从事各行各业,对于渔民而言,这样的变化是一件好事。

另外一方面,作为沿海城市,大海作为蓝色粮仓,也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注入活力。跟建筑等不少传统行业一样,50多岁的从业人员,成为了中坚力量。不仅是船长,船员同样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

传统的出海作业,劳动强度大,出海时间长。此前,收益相对高。如今,送外卖、送快递等行业,能干的年轻人一个月收入也可以轻松过万,工作时间也相对自由。很多年轻人直接选择从事这样的服务行业。

正如这些船长说的那样,出海打鱼不仅是个体力活,也需要经验、技术。这些东西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掌握,老船长的经验也需要传给更年轻的下一代。

如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来从事这个行业,也是摆在面前一个不得不去解决的问题。

新船靠岸

猜你喜欢